七夕拜月老还是中秋拜月老 七夕节是拜月老还是中秋节拜月老
导语:大家都知道,月老是我国神话传说中专管婚姻的神仙,许多人会去拜月老。最近小编有些朋友想来了解一下,七夕拜月老还是中秋拜月老?七夕节是拜月老还是中秋节拜月老?对于这个问题,很多小伙伴都很想知道答案,下面赶快来学习下吧。
七夕拜月老。在古代,七夕节的时候很多男男女女都会逛街,有的人看到中意的人可能会去搭讪。有的人也会去拜月老,所以一般是七夕拜月老。敬拜月老完毕,最好求得一根月老红绳,系在自己的左手腕上。还要求得月老符,挂在自家的房门上或者床头,代表着得到月老的庇佑和眷顾。月老红绳的民俗意义是,庇佑未婚男女尽快遇到意中人,结束单身状态。
准备拜月老的金纸和香,还要买铅钱、红丝线、喜糖,只有第一次拜月老才买,将金纸寄放柜台。到点香处点香拜月老,三柱香要完全点燃。面向天公炉前拜天公。向天公简单的自我介绍;默念名字、年龄、地址;请天公保佑事事平安顺利,然后持香做三拜礼。
拜月老求姻缘需准备红蜡烛一对,香九根,寓意长长久久。用红纸剪成三十六朵小红花,最重要的是准备一根红绳,只可以一根哦,多了就容易有烂桃花,再加上水果和一些金纸元宝供奉即可。单身女性可以将自己常用的粉饼或胭脂准备一盒一起供上。禀报姓名、年龄、住址、职业拜月老时应先自我介绍,详述自己的姓名、年龄、住址、职业等基本资料。
月老(yuè lǎo),别名柴道煌,民间又称月下老人、月下老儿,宋州宋城(今河南商丘)人,是汉族民间传说中主管婚姻的红喜神,也就是媒神,是天庭的一位上仙。
月老这一形象最初在唐朝小说家李复言的小说集《续玄怪录》的《定婚店》中出现。记载了唐朝元和二年(公元807年),巧遇月下老人。宋城县的县令知道了这件事情,就把韦固原来住的旅店题名为“定婚店”,月老由此而来,此后世代相传,男女老少咸知。月下老人后来也成为媒人的代称。
月下老人以红绳相系男女,确定男女姻缘,体现了唐代人们对爱情与婚姻“前世注定今生缘”的认知态度。对于从前那种结婚一定要讲求门当户对的观念来说,月老的婚姻观念显然有了很大的进步。
乞巧意思是乞求智巧,希望织女能将其手艺传给自己,这样女孩子就可以心灵手巧。在曹县有吃乞巧饭的习俗,选择七个关系不错的姑娘一起包饺子,并将红枣月老催姻缘、针、铜钱这3种东西放在3个饺子里。
饺子煮熟后,7个女孩聚在一起吃饺子,如果吃到针就证明手巧、枣子代表可快速结婚、钱意味今后有福。
福建地区,这一天姑娘会聚在一起,看谁的针线活更好,又快又好的为“巧”,反之为“输巧”,输的一方需要准备礼物送给“巧”者。
山东一带,人们会将瓜果陈列摆弄,如果蜘蛛在上面结网即为巧。或抓上一个蜘蛛,放在盒子中,次日结网也为巧。
旧时社会里讲究“母凭子贵”,如果女人生了儿子,那家庭地位就会上升。因此不少人都会去观音庙里求子,而在七月七这天也会向织女求子。如制作一个胖娃娃一样的泥人偶,摆放在正屋祭拜,不然就是在七夕前种上一些农作物种子,对其悉心照料,让其长出嫩芽,这也就寓意着多子多福。
七夕时,不少地方会进行穿针比赛,这个习俗早在汉代时就已流行。当天女孩子会走出家门,聚在葡萄架下,猜测此时的牛郎织女会说上什么悄悄话,然后再将针线拿出来,看谁穿的最快,快者为巧。
在广州地区,七夕前后未出嫁的女孩子会穿上精美衣服,佩戴首饰,并在三更、四更、五更时对天空连拜七次,之后再通过月影穿阵引线个针孔,那就为巧。
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相信每个人都明白,织女本是仙女,爱上了凡间的牛郎,并生下孩子,但后来却被王母阻扰,只能在七夕这天跨过天河相见。而织女心灵手巧,女孩子会在这一天祭拜,期待自己和织女一样手巧。
七夕除了是牛郎织女约会的日子,也是魁星诞辰,而民间认为魁星主文事,男人会在这一天跪拜魁星,期待能够考取功名、高中状元。
在闽东地区,七夕晚上人们会摆上两张香案,男女各聚在一起祭拜,礼拜后围在香案前会餐,玩游戏助兴等。
在西南地区有染指甲的习俗,此时女孩们会来到花园、田野里寻找花朵,并将其收集起来,再用上明矾碾碎,黏在手脚指甲之上,时间长了指甲就会变得光亮红润,几个月都不会褪色。
不过七夕这一天也有忌讳,那就是不能吃鸟肉,毕竟传说天桥是喜鹊搭建的,如果这一天吃鸟类会不吉利,今后的婚姻生活不利。同时,这一天也不能举办结婚庆典,毕竟牛郎织女七夕过后就会离开,如果在这天结婚有“离婚”之意,因而直到今天,农村中依旧有这一说法。月老牵线一生姻缘